这里真安静

2005-05-30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分类:记叙文 共有条评论

这里真安静
6232字作文:                      一    我到过一个地方,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像梦境。   很多长住新加坡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听我一说,惊讶万分。   是韩山元先生带


 
 
    
 
               一  
 
  我到过一个地方,神秘得像寓言,抽象得像梦境。  
  很多长住新加坡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听我一说,惊讶万分。  
  是韩山元先生带我去的。韩先生是此地一家大报的高级编辑,又是一位满肚子  
掌故的乡土历史学家。那天早晨,他不知怎么摸开了我住所的大铁门,从花园的小  
道上绕到我卧室的南窗下,用手指敲了敲窗框。我不由竦然一惊,因为除了一位轻  
手轻脚的马来亚园丁,还从来没有人在这个窗下出现过。  
  他朝我诡秘地一笑,说要带我去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奇怪地方。我相信了他,  
他一定会发现一点什么的,就冲他绕来绕去绕到我这个窗下的劲头。  
  我打开大门,那里还等着两位女记者,韩先生的同事,也算我在这里的学生。  
她们都还年轻,对探幽索秘之类的事,兴趣很大。于是,一行四人。  
  其实韩先生也不太记得路了。在车上他托着下巴,支支吾吾地回忆着、嗫嚅着  
。驾车的女记者每到岔道口就把车速放慢,好让他犹豫、判断、骂自己的记性。韩  
先生寻路的表情越艰难,目的地也就变得越僻远,越离奇。  
    
                二  
 
  目的地竟是一个坟地。  
  新加坡的坟地很多,而且都很堂皇。漂泊者们葬身他乡已经够委屈的了,哪能  
不尽量把坟地弄得气派一点?但是,这个坟地好生奇特,门面狭小,黑色的旧铁栏  
萎萎缩缩。进得里面才发现占地不小,却冷冷清清不见一个人影。一看几排墓碑就  
明白,这是日本人的坟地。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坟地比它更节俭的了。你看这  
个碑”,韩先生用手一指,那只是许多墓碑中的一个矮小的方尖碑,上面刻着六个  
汉字:  
          
           纳骨一万余体  
 
  碑下埋着的,是一万余名侵略东南亚的“皇军”的骨灰。  
  “再看那边,”顺着韩先生的指点,我看到一片广阔的草地上,铺展着无数星  
星点点的小石桩,“一个石桩就是一名日本妓女,看有多少!”  
  用不着再多说话,我确实被震动了。人的生命,能排列得这样紧缩,挤压得这  
样居促么?而且,这又是一些什么样的生命啊。一个一度把亚洲搅得晕晕乎乎的民  
族,将自己的媚艳和残暴挥洒到如此遥远的地方,然后又在这里划下一个悲剧的句  
号。多少倩笑和呐喊,多少脂粉和鲜血,终于都喑哑了,凝结了,凝结成一个角落  
,凝结成一种躲避,躲避着人群,躲避着历史,只怀抱着茂草和鸟鸣,怀抱着羞愧  
和罪名,不声不响,也不愿让人靠近。  
  是的,竟然没有商人、职员、工人、旅游者、水手、医生跻身其间,只有两支  
最喧闹的队伍,浩浩荡荡,消失在这么一个不大的园子里。我们不能不把脚步放轻  
,怕踩着了什么。脚下,密密层层的万千灵魂间,该隐埋着几堆日本史,几堆南洋  
史,几堆风流史,几堆侵略史。每一堆都太艰深,于是只好由艰深归于宁静,像一  
个避世隐居、满脸皱纹的老人,已经不愿再哼一声。  
 
 
                 三  
 
  到底是日本人,挤到了这么一个地方,依然等级森严。  
  一般士兵只立集体墓碑。除了“纳骨一万余体”外,还有一个含糊其词的所谓  
“作业队殉难者之碑”,也是一个万人碑,为太平洋战争时战死的士兵而立。另一  
个“陆海军人军属留魂之碑”,则是马来西亚战争中战死日军的集体墓,原在武吉  
知马山上,后被抗日人士炸毁,日本人在碎墟中打点收拾残骨,移葬这里。  
  军曹、兵长、伍长,乃至准尉级的仕官,皆立个人木碑。一根根细长的木桩紧  
紧地排着,其中稍稍高出周围的是准尉。  
  少尉以上均立石碑,到了高级军衔大佐,则立大理石碑。  
  让开这所有的群体,独个儿远远地坐东面西的,则是赫赫有名的日本陆军元帅  
、日本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的大墓。这座墓,傲气十足,俯瞰着自己的数万属下  
。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寺内寿一这个名字十分敏感。1937年7月7日芦沟  
桥事变后,寺内寿一曾被任命为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在他的指挥下,日军由北  
平进占山西、陕西、甘肃,直取兰州。在著名的平型关战役中遭受中国军队惨重打  
击的板垣师团,也属于他的部下。这么一个把古老的黄河流域整个儿浸入血泊的军  
阀,最终竟然躲到了这个角落!  
  我呆呆地伫立着,死死地看着这座墓。我深知,几乎未曾有过中国人,会转弯  
抹角地找到这里,盯着它看。那么,今天也算是你寺内元帅与中国人的久别重逢吧  
。你躲藏得好偏僻,而我的目光背後,应是华北平原的万里云天。  
  寺内寿一改任南方派遣军总司令是在1941年10月东条英机上台组阁之后  
,他与山本五十六的海军联合舰队相配合,构成了震动世界的太平洋战争。他把他  
在华北的凶残倾泄到了南洋,从西贡直捣新加坡。他的死亡是在日本投降之后,死  
因是脑溢血。  
  元帅的死亡,震动了当时由英军看守的日军战俘营。正是那些早就被解除武装  
、正在受到公审、正在受到全世界唾骂的战俘,张罗着要为寺内寿一筑坟,而且是  
筑一座符合元帅身份的坟。从我接触到的一些资料看,为了眼前这座坟,当时日军  
战俘营里所发生的事,今天想来依然触目惊心。  
  这些战俘白天在英军的监视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来,就聚集在宿舍里密谋  
。他们决定,寺内寿一的墓碑必须采用柔佛(今属马来西亚)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  
石料,因为这座石山上曾发生过日军和英澳联军的激战,好多石块都浸染了日本军  
人的鲜血。他们要悄悄派出几个目睹当年激战的人去,确定当年日军流血最多的地  
方,再从那里开采巨石,躲过人们耳目,拼死长途运来。  
  这些战俘开始行动了。他们正儿八经向看守他们的英国军官提出申请,说想自  
己动手修建战俘营的宿舍,需要到外面去采伐,搬运一些木料石料。同时,他们又  
搜集身边带着的日本小玩意儿来笼络英军及其家属。英军同意了他们的申请,结果  
他们开始大规模地采运石料,不仅为寺内寿一,而且为其他战死的日军筑坟。柔佛  
那方染血的巨石完全不像修宿舍的材料,只能在星夜秘密偷运。运到离现在墓地8  
公里之外一座荒弃的橡胶园里,搭起一个帐篷,用两天时间刻琢碑文,刻好之后又  
运到墓地,恭恭敬敬竖好,浇上水泥加固。我现在死死盯着看的,就是这个墓碑。  
 
  这一切,竟然都是一个战败国的俘虏们偷偷做成的,实在让人吃惊。我想,如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