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本知识全解
对联基本知识全解 对联基本知识全解 目前仍有不少楹联爱好者不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或了解少,不免有一些出律和犯忌的对联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象长久下去,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因此我们理和”
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联等若干子类。
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这种对联往往带有比较单纯的文学创作特色,如哲理言志联、咏物抒情联、劝喻讽刺联等。
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如谐趣搞笑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的技巧联如文字游戏类,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当然,上述分类也无绝对的界限。但是总的来说,这个分类使对联的内涵上概念比较清晰,外延上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对联,且彼此之间基本上不重合。
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副对联,应做到完全合乎或基本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是应该遵循基本的创作原则。一般来讲,对联的创作原则有四项:
一个是把握特点,如按实用范围分类中的春联,它的特点是要写吉利喜庆的话,表现喜气洋洋、春意盎然的气氛和人们辞旧迎新、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因此在创作中要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总体构思;
二是注重构思,在创作前对对联的进行总体设想,如采用何种修辞手法、逻辑关系等来表现主题,使主题突出,形式新巧;
三是锤炼语言,要求语言精练,同时又能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还要有富于美感的节奏韵律,平仄和谐;
四是讲究格调,摒弃消极颓废的思想和陈词滥调。
上述四项原则是怎样体现在对联创作中的呢?下面我们简单探讨一下,供读者朋友参考和学习。第一,用字要有讲究讲究用字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嵌字格。即把人名、地名或物品名镶嵌人联语中,并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使对联意中有意,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嵌字格主要有以下几种格式。
鹤顶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一个字的位置上。如“龙涎和菜多佳味;泉水烹茶有异香。”
燕领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二个字的位置上。如“平安传二字;和乐在三春。”
鹿颈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三个字的位置上。如“自有晚风推楚浪;不劳春色染湘烟。”
蜂腰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四个字的位置上。如“此地之凤毛麟角;其人如仙露明珠。”
鹤膝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五个字的位置上。如“立定根基,发扬风采;大兴事业,展布鸿献。”
鬼颈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六个字的位置上。如“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
雁足格,即将一个词的前后两个字分别嵌在上下联中第七个字的位置上。如“内史旧山空白暮;南朝古木向人秋。”
二是回文格。其特点是讲究语言文字的排列技巧,结构上往复有致,顺读倒读,流畅自如。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再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三是叠字格。即把同一个字接连叠用起来。使用叠字,不仅可以重复加强词义的分量,还可以加强音节的节奏感。如“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再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四是析格。即对字的分析和解释,引申出某种意思,以此构成联语,是一种更为讲究的文字游戏。如“一明分日月;五岳共丘山。”再如“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犹妙;山石岩中木古枯,此木为柴。”
五是偏旁部首格。即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按一定的规则巧对。如“烟锁池塘柳;灯深村寺钟。”再如“泪滴漓江流满海;暖叹嚎陶硬咽喉。”还有“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客官寓宦宫富室宽容。”等等。
六是同字异音格。即利用汉字复杂的读音特点来巧对。如“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七是谐音格。即利用汉字中读音相似来进行巧对。如“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河上”与“和尚”谐音,“东坡诗”与“东坡尸”谐音。
八是异字同音格。即利用汉字的同音不同形来巧对。如“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鹤,物类相同。”
九是隐字格。即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去,使得联语有言外之意,影射人或事。如“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清末大臣李鸿章系合肥人氏,管农业的大臣翁同和系常熟人氏,翁与李同朝为臣。翁讥讽李,李又反唇相讥。
十是歇后语格。即将一句俗语分成两部分,上联出题,下联回答。如“稻草扎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
十一是地名联格。即将各地的地名按对仗和平仄的规则,组合成联的方法。如把北京、河北地名写人对联的“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也难丰润;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
十二是方位格。即将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方位名词嵌在联内。如“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第二,注重对联的逻辑关系对联的上下联意义是紧密相关的,其逻辑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并列关系。即上下联语气一致,并行不悖,在形式上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表明同一主题。如“巧手医百病;红心暖万家。”再如“斗酒纵观廿四史;炉香静对十三经。”
二是连贯关系。即上下联按时间顺序或意义上的承接关系说出事件。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三是递进关系。即下联比上联更进一层意思,或范围上由小而大,或程度上由浅而深。如“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四是选择关系。即上下联表示两种意思选择其一,表示一种取舍。如“不愿似鸳鸯,卿卿我我,嬉戏浅水;有志学海燕,朝朝夕夕,搏击风涛。”
五是目的关系。即下联和上联表示目的和行动的关系。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六是反义关系。即上下联中的字词存在反义关系或上下联意思相反。如“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七是假设关系。上联提出一种假设,下联推论出结果。如“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八是条件关系。即上联提出条件,下联说出结果。如“须读五车书,方知千古事。”
九是因果关系。即上联是原因,下联是结果,也有采取倒装方式的。如“解放思想,乡乡夺高产;落实政策,户户庆丰收。”第三,对联应该讲究修辞手法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蕴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其修辞手法主要有如下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