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运用指导
写作素材运用指导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都有过这样的困惑,面对手中的素材,往往不知道该怎样利用,于是,直接搬来者有之,简单套用者有之,这样就容易导致文章读来生硬、枯燥,缺乏新意和神采。其实有时候,只要适”
如果我的膝沾着秦国的土,那么我是在对着浑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挡着楚国的歌,那么我是在为着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节奏,我的胸怀有吴越水的温柔。我从风萧萧的燕国离别,走向苍茫茫的秦国的险途。赢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将以你的人头来洗刷太子的耻辱,以你的人心来告慰樊将军的英灵,以你的鲜血来偿还天下苍生的血债。赢政,受死吧!
马车驶出燕国边境,驶过满是荒烟蔓草的旷野,驶过高峻险恶的大山,驶进人烟密集的城镇,驶进物资阜盛的城郭,离秦国越来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紧,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
路旁时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首,小村中常见兵士劫掠后放火的浓烟,瘦弱疲惫的农人挣扎着在田间劳作,寒风从颓坏的墙缝吹进贫寒的人家,吹在身无完衣的百姓身上。战火、杀戮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我买通了秦王的宠臣,秦王要在三天后召见我,我在这个夜晚对皇宫作最后的探查。我走进赢政的书房,竹简堆满了桌子,桌上摊开着一束竹简,我借手中的火读了那文字,却是秦王新写的文书,我并未想到,这竹简会改变我的行动。
回来后我两天两夜未睡,思考着竹简上的文字,那些张扬着野心却也满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着:百姓的苦痛是因为战争,假若秦统一天下可还会有战争?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六国自是无与争锋,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应该如何选择?两天煎熬后,我的心一痛,终于有了选择。
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
现场精评
◆亮点评折:
1.扩写经典故事,引人入胜。
本文选用经典故事“荆轲刺秦”作为素材,通过扩写加工,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再现出来:易水垂别、沿途所见、夜探皇宫、改变选择、刺杀秦王五个片断,脉络十分清晰。曾经被时间的尘土掩埋的历史,被岁月的足迹抹得模糊的艺术细节,被作者重新拾起、清扫、粘结、复原、再现。想象合理,故事引人人胜,颇见匠心。
2.渲染心理活动,生动传神。
本文对“荆轲刺秦”的扩写加工,心理描写是最大亮点之一。作者将尘封的历史事件在笔端“情景再现”,辅助以直抒胸臆的心理描写,仿佛自己就是当事人,荆轲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最后的痛苦和矛盾,无一不生动传神,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3.加工故事结局,深化主旨。
要把文章写好,深化主旨是必不可少的技巧。在篇末,“我”有九次机会,却每次都选择逃避,“我”的内心想的是天下黎民百姓,这样的结局可谓“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文章读到这里,我们便会感到作者的用心之良苦,这样的加工、改编既来源于素材,又高于素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素材的灵活、变通之妙。
◆不足之处:
1.点题不够鲜明。
全文虽然都是在围绕“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展开,但在话题内涵的揭示上还不够鲜明,如果能在结尾处稍微点上一笔,将会使文章主旨更加明朗。
2.动作描写薄弱。
纵观全文,心理描写细致深刻,但动作描写却显得较少,如果能在“刺杀秦王”一节中适当添加荆轲的动作,就能使文章更加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