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想像及在作文中的运用

2023-03-30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想像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存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成。人不仅能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还能想像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

想像

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存储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成。人不仅能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表象),而且还能想像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但想像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一般可以分为创造想像和再造想像两种,它们对人进行创造性活动和掌握新的知识经验起重要作用。

想像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已获得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像,是以生活为源泉,以意旨为轴心,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也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因为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想像,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都离不开想像。所以,要激发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智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就离不开想像这种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想像,分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两种。

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脑中形成客观上已存在的、但自己并未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1991年高考语文试题第35题,要求“以一个圆的想像物作为描写的对象,外加陪衬物构成一个画面、一个镜头或一个场景,写一篇200字的想像作文”,这就是要求用再造想像进行作文。广西某考生以《红日》为题,写“北海日出”:“天际边太阳在白雾中害羞地露出了半边脸”→“大圆脸”→“升上了天空,光芒四射”。想像合适,描写的重点突出;再用“细雨”、“海浪”、“云彩”、“渔帆”、“海滩”作陪衬物,编织了一幅美丽的海上日出图,楚楚动人,得了满分。

创造想像,是一种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对记忆表象经过加工的基础上独立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过程。文学作品中创造的典型形象,科学的幻想以及学生对未来的理想等,都属于创造想像。它不同于再造想像。

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是创造想像,而读者阅读了《阿Q正传》后,头脑中呈现出的阿Q形象,则是再造想像了。

198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二000年回母校》,就要求对十四年后的母校变化展开合理的想像,反映出对时间跨度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正确理解、科学的远见和辩证观点的确立,这就是创造性的想像作文。

高考设计再造性的或创造性的想像作文的命题,目的是测试两方面的能力——想像能力和描述画面(或情景)的能力。测试想像力的有无或强弱,先看合理性,再看独创性。评估合理性又着重在看考生所写的是否符合所规定的条件,有无悖反常理的地方;其次是对内容的评价,如是否有某种情调,含有某种理性的思考。

以1991年高考试题来说,“主体‘圆’和”和“陪衬物”等就是限制条件,两者是否能联系在一起,就得看是否符合客观条件,有无违背常理了。情调如何,有无带给读者什么理性的思考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上述广西某考生的《红日》,其中写到“海面上粼粼的微波像一幅会飘动的红缎面,使人感到红日无穷的魅力”,这也算有了高昂的情调和给人以理性的启迪。独创性又称新颖性,这就是常说的构思的“别出心裁。独创性要与合理性放在一起来考虑,一种极其荒诞的或有悖规定的构思,即使是首次面世,也不能称之为独创性。

培养想像力的方法很多,如续写未完成的故事情节,改变作品的主人公而重编故事(如1979年高考文题)的改写、扩写,提供一个抽象图形而让考生根据某种规定进行描述(如《<借书规则>实施以后》、《假如我是……》),或植根于现实,让考生展示生活的愿望,进行指向未来的创造想像(如联合国曾举办的“外空探索”、“空间活动将如何改变我国和世界”的征文)等等。其实平时注意抓住课本中能触发学生想像的诱导物,进行适当的点拨,使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也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网络,在此郑重感谢.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