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心理描写,发挥心理描写在作文中的作用

2023-03-30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发挥心理描写在作文中的作用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所做的描写。它能描述人物心灵深处的活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刻画人物形象,开掘文章的思想、深化主题,有重要作用。人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

发挥心理描写在作文中的作用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活动所做的描写。它能描述人物心灵深处的活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刻画人物形象,开掘文章的思想、深化主题,有重要作用。人的内心世界是很复杂的。正如俗话所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为了揭示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应当与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经历相吻合。

怎样描写人物的心理呢?

可以直接描写人物对各种相关事物的感受,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的心理活动不是赁空产生的,它是同人物对人、对事物的态度紧密联系着的,也可以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正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看《飞向学校》一文,小作者是怎样描与“我”的心理活动的。

在“我”一早上学开始等车时,“心里着急,竟胡思乱想起来。如果车子不来了,可怎么办呀……”,继而是羡慕那些离校近的同学。等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觉得10分钟的等车比一小时还长,心都快跳出来了,“现在才明白望穿秋水是什么滋味了”。又等了一段时间后,“我”有些绝望,怀疑11路车发生了什么问题,此时此刻我多么希望所有的车都是11路车。这些心理描写把“我”等车时那种焦急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辞了。可我的心却早已飞到了学校,结尾点题并与文题呼应。

心理描写细腻贴切是该文的特色。文中一系列的心理描写符合“我”当时的心情,也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经历。尤其是在心理活动中的动态描写这一方面用得较好。随着等车时间的延长,“我”心中焦躁不安,无可奈何的感受与时俱增,甚至有些绝望。在这里进程和分寸都把握较好。心情转折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比较到位。如听到“11路车来了”的叫声感觉是“放鞭炮”,兴奋起来如“激动挤上车后心也忽然轻松了许多”,尤其是文章末尾的心理描写:“车子开往吴宁四校,但我的心却早已飞到了学校”。这里的描写既符合当时的情况,又点明了中心,刻画了人物遵守纪律,热爱学习的思想性格,还与文章题目相呼应。

我们在写作文时应当很好地借鉴这些美妙的心理描写。要写得具体、生动,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等特点,可不要抽象笼统地去写,也不要有意无意地去夸大心里感爱,要把握好分寸。

(例文)

飞向学校

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天刚亮我就顶着风,低着头往车站挪去。路旁的小树不停地摇动,路上行人稀少,只有那些车辆来来往往在行驶着。

“车子怎么还没有来呀?都快7点钟了。”我不停地看手表,心里着急,竟胡思乱想起来:如果车子不来了可怎么办呀……

唉!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乘11路车,11路车次不多,几乎每天我都得苦等半天才行。我真羡慕那些离学校近的同学。

“真是急死了了!车子怎么还没有来?”我不由得又嘀咕起来。我又看了看手表,才过了10分钟,可我觉得比过了一个小时还要长。这时我连心跳都加快了。咦!远远过来一辆车,我多么希望那是11路。20米、15米、10米、5米……宾了,近了!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现在才明白望穿秋水是什么滋味了。唉!真扫兴,还不是11路!我只好强忍着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静静的等着。这时,旁边不知啥时多了好几位乘客,他们也和我一样等得非常着急,不时踮起脚,伸长脖子,眺望着。

这时我手脚已冰冷,脸也冻麻了,眼泪几乎涌了出来。我有些绝望,怀疑11路车发生了什么问题。此时此刻,我多么希望所有的车都是11路车,那该多好啊!那我上学就会方便多了,随时可以上车,也就不用浪费许多时间了。

正在这时,突然有人喊:“11路车来了!”这声音好像放鞭炮一般,使大家兴奋起来。我心里好激动,忍不住叫了起来:“11路车!11路车!”车子慢慢地停了下来,车上人真多,我好不容易挤上了车,心也忽然轻松了许多。

车子开往吴宁四校,可我的心却早已飞到了学校。

我们小学生写作文,很多时候都会把自己放到文章中去。因此,在叙述和描写的过程中就会适当写进一些自己的心理活动。那么,在作文中应该怎样充分发挥好心理描写的作用呢?

一、以心理变化贯穿全文

优秀的作文,材料如珍珠,文章的线索就像把珍珠串联起来的一跟红线。文章的材料有一根线索贯穿,就能给读者条理清楚、主题鲜明的感觉。贯穿作文的线索很多,比如写游记常用游踪贯穿,写活动则往往用时间贯穿。用作者心理的变化贯穿全文,除了能起到一般线索的作用之外,还能始终牢牢吸引读者阅读。

有位小作者写的《虚惊一场》这篇作文,就以心理变化贯穿全文。文章叙述的是一次考试后老师发试卷这样一件普通的事情。就因为作者以心理变化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就使这篇文章很能吸引读者。作者先写了自己没有发到卷子,而同样没有发到卷子的同学有3人,而且老师发卷子时又比较严肃,因此心理是“忐忑不安”,但看到一位平时一直很优秀的同学也没有发到卷子,作者就“微微舒了一口气”。老师评讲试卷了,将一位没有发到卷子的同学叫到讲台边批评,作者马上想到:“糟了,我该怎么办?怎么办?……”作者又一次紧张起来。接着老师竟将那位平时一直优秀的同学也叫到讲台边批评,作者这时简直不知所措了:“唉,听天由命吧!”哪知老师批评完这两位同学后,话题一转,宣布作者考了全班第一,并要全班同学都向作者学习她的细心。作者此时的感受是:“这不是梦吧?”最后作者回忆了自己做卷子的情景,在看了自己的试卷后提醒大家:“以后大家如果能做到考试细心,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贯穿全文的作者心理的变化,给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曲折感,文章因此始终紧抓着读者的心。

二、让心理描写服务主题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所选择的一切材料都应该为主题服务,只有这样,文章才会中心明确。而为主题服务的作者的心理描写除了能起到一般材料的作用之外,还能使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入,给人余味无穷的感觉。我们有机会去读读一些散文精品中作者的心理描写,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比如冰心奶奶的散文《笑》,作者在写了三幅“笑”的画面后,在文章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心理描写:“这时心下光明澄净,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这样的心理描写不但使我们感受到了“笑”的画面中关于“爱”的主题,同时也使我们感受到了世间的美好以及作者心灵的美丽,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静谧的“美”的世界。在细细品味,还能使我们想到更多关于“笑”的含义。

三、用心理活动打动读者

喜欢看电影、电视的同学或许不陌生影视片中的“画外音”。往往在人物伤心、无奈或激动的时候,画面中的人物并不讲话,我们看到的是剧中人物一副沉思的样子。但我们能听到一段十分感人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我们听了会十分感动,有时甚至能把我们妈妈们的眼泪都勾引出来。这就是影视作品巧妙运用人物心理刻画的结果。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向影视作品学习这种手法,在关键的地方写上一段自己的心理,以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