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

2017-07-27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1【成语】:弄巧成拙【拼音】:[bú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解释】: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1

  【成语】:

  弄巧成拙

  【拼音】:[bú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解释】: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

  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庸俗,没有骨气,为利禄所动。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用法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

  五斗米:是指晋代朝廷中信奉“五斗米道”的权贵。

  五斗米道,是原始道教,称张天师道,是东汉末张陵创立的,因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称之。

  【出处】:

  《晋书·陶潜传》:“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举例造句】:

  古人~,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

  【成语故事】: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不为五斗米折腰2

  前些天,和一些从事培训管理工作的朋友交流,在谈论到职业生涯规划时,有人提出一个有意义的观点:大多数人都是在为五斗米折腰,因为很多现实的因素在限制我们。这里,我想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说。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人们往往都将其简单的视为“规划”,是关于如何寻找并从事一个完全匹配的职业,但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更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首先,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人的兴趣、个性、价值观、教育、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所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我们之所以从事目前的职业,总有其内在的脉络演变进程。人们常常会困惑于成长的历程,会不断的询问自己,当找不到答案时,人们对这些未知往往会产生内在的焦虑甚至恐惧,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生命演进的依据,从而增强个体前进的力量。

  第二,职业的现实告诉我们:没有哪一种工作能够完全满足你所有的需要,所有工作都有其局限性和令人失望之处,需要通过其他活动来平衡生活。同时,工作中的激情常常来自于以往的经验,从工作中人们也将发现点燃激情的目标。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选择了目前的工作,它总有令我们满足之处,仅仅是薪水吗?并不一定。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人们能够理解自己,客观的看待和接受现实。在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我们更关注的是让员工首先理解自己、理解现实,探索将自己的优势发挥于工作中的路径,寻找在这份工作中可能的发展路径,去察觉这份工作的新的意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激发起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增强对企业的投入与忠诚,在达成企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简单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并非是一定要作出一个生涯决策,而是学会采取行动来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满意的人生。

不为五斗米折腰3

  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自持清高姿态

  【出处】《晋书·陶潜传》。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历史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陽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陽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成长心语】

  名利本为身外物,却让许多人乐此不疲地执著追逐,正所谓“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但是,陶渊明做到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被名利驱使。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对待生活与人生的欲望和诱惑。在顺境中不得意忘形,身处逆境时不枉自菲薄,宠辱不惊,悉由自然。这样就会使你真正地享受人生,在淡泊中充实自己。

不为五斗米折腰4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