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

2017-07-27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1【成语】:弄巧成拙【拼音】:[bú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解释】: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附:陶渊明的身世

  陶渊明,中国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比肩的伟大诗人。陶渊明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是哪里人,甚至也不说生于何时何地。于是,在陶渊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现了公元365年、公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个版本。陶渊明的身世也成了难解之谜。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宜丰学者凌诚沛主持组建了“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小组。前后经过近20年的调研考证,他们确认陶渊明于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公元393年陶渊明时年29岁,与妻及子离开南山陶家坪。此后陶渊明一家在浔阳居住了24年。其间,陶渊明因王氏妻亡,继娶浔阳翟氏。公元416年,陶渊明52岁,与妻翟氏带幼子佟回到宜丰故里,修葺南山旧宅而居之,11年后,陶渊明卒于星子栗里,后归葬康乐县义钧乡之七里山即今宜丰澄塘镇的七里山。上述考证的结果,第一次给了陶渊明生平事迹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不为五斗米折腰5

  【释义】

  折:弯。这则成语是指不为获得五斗米而失去自己的骨气。

  【用法】

  比喻品性清高,有骨气。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喻世明言》卷五:“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成语故事】

  陶潜,又名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创作了许多以田园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为背景的诗作。他为人性情高雅,淡泊名利,不贪慕荣华富贵,因此生活得十分清苦。公元405年秋天,他来到家乡附近的彭泽县当县令。这年冬天,郡太守派督邮到彭泽县督察民情。这位督邮是一个粗俗傲慢的势利小人,一到彭泽县便命县令前去见他,想借此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但县令陶渊明素来不畏权势,秉性清高,绝对不是那种趋炎附势、奴颜婢膝的人。他很看不起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作威作福的小人,但又不得不去见一见。正当陶渊明准备动身出发时,县吏却拦住他说:“大人,拜见督邮须穿官服,并束上腰带,否则有失体统,督邮会趁机大作文章,恐怕会不利于大人。”陶渊明一听十分气愤,无奈地叹道:“我怎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拿出官印,又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彭泽县回家了。他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因为当时县令的俸禄是五斗米,所以陶渊明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败落的世族,因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士族社会同流,于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此后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陶渊明的作品大多描写田园生活,因此后人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的诗作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清新质朴,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不为五斗米折腰6

  【汉字书写】:不为五斗米折腰

  【汉语注音】:bù wé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成语出处】:《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成语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思】: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指微薄的收入;折腰:弯下腰跟对方下拜行礼。不能只是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从此屈身事人。比喻做人态度清高,不愿屈服,有骨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近义词】:嗟来之食、不吃嗟来之食、堂堂正正;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反义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阿其所好、阿谀逢迎、低三下四、低声下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晋代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经过他人的举荐曾经在县衙里任过职,公元405年,他被任命为彭泽(现地属江西省)县令。有一年冬天,上级派来的督邮督察的时侯来到彭泽县,这名督邮手上握着权利,但却是个品味很差的人,而且做人傲慢粗俗,刚一在彭泽住下来就马上叫县吏要去把县令找来见他。陶渊明平日里就不屑于功名利禄,也不肯对他人趋炎附势,像督邮这种狐假虎威利用上极权利对他人发号施令的人就更加看不起了,但是身为县令却又不得不处理这种事务,只好动身前去应对。此时身边的县吏对他说这:“大人,面见督邮的时侯一定要身穿官服的,还要把大带束上,这是朝廷的规矩,要不然督邮可能会借此小事做你的文章,对大人实属不利啊。”陶渊明听后很生气,有种忍无可忍的感觉,他唉声叹气地说道:“我定不能为了五斗米向这种小人折腰。”说完他写了一封辞职信,并取出官印,然后就走了,这一任陶渊明只在彭泽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

  【不为五斗米折腰例句】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刘茵《繁星闪烁》:“吴晗心领神会,知道他说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造句】

  尽管一直以来你对阿堵物嗤之以鼻,但是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有时侯你也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

  事实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已能够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能养活自已,否则就是不自量力。

不为五斗米折腰7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我们不乏听闻,主人公是魏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于此典故,世人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现在,就来说说我认识的陶渊明。

  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进程中,黑暗的官场、世俗的勾当,都是大有人在。“没有不偷腥的猫。”再和谐美好的社会里,总会有那么一些反面人物,也正是他们,衬托出了英雄人物。当反面人物作威作福之时,正义之士便会挺身而出,但往往他们是不屑于与他们斗争的.,或者说,是无力与他们斗争,大多像陶渊明这样的人都会选择隐居,在那时,这好像是最好的方式。“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他们往往都乐哉于清贫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这样的人胸襟如大海般宽广,他们“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一个个词语摆在二十一世纪全人类面前,敢问,你们不羞愧吗?你们不还在为功名利禄而勾心斗角吗?我在想,这样的人还有多少?还能不能营造一个信任的社会?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