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1【成语】:弄巧成拙【拼音】:[bú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解释】: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
这般人物的高洁心境或许不是我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可以理解、可以达到的,但,我也在用心去体会,体会他们把任何事物置之度外,洒洒脱脱的活着。一个人的人生总有太多的牵挂与羁绊,想要抛开,谈何容易?而陶渊明却似无心般又随心生活着,没有锦衣玉食,没有荣华富贵,没有功名利禄,所有虚无缥缈的物质都没有,有的,只是自己的文章。
我未曾经历过似陶渊明般贫苦的生活,就已望而却步。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此种高洁品格的珍,但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正是现在大多数人所缺少的。
但对陶渊明,我也有所疑问。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因为我也从网络上看到过对此故事的争议,有一部分人说他太虚伪,那么一点小事还计较,自然,也有力挺他的声音。对此,我只理解一部分,其人必有傲骨,就如徐悲鸿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骨子里的骨气使他不能向世俗低头,更不必说折腰。
正如“中国少年不缺铮铮铁骨气”。
不为五斗米折腰8
【成语】: 不为五斗米折腰
【拼音】: bù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解释】: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成语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