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2015-08-03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故乡
“无论我多么的身无分文,一无是处,远方总有一个地方,她会义无反顾的欢迎我,那是我的故土。无论我如何的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心中都有一个声音,她在一如既往的呼唤我,那是我的家乡。无论我远隔天涯海角,无论

“无论我多么的身无分文,一无是处,远方总有一个地方,她会义无反顾的欢迎我,那是我的故土。

无论我如何的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心中都有一个声音,她在一如既往的呼唤我,那是我的家乡。

无论我远隔天涯海角,无论我远离千年万年,梦中总有一个身影,她在深情地拥抱我,那是我的爹娘。”

——题记

大槐树村是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自然行政村。这里很穷,很偏远。远远望去,只见一溜溜蜿蜒的沟沟峁峁,一道道连绵的川川坎坎,一把把飞扬的黄土和一撮子荒芜的秃山。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是我久违的故乡。

故乡的黄土地

地处塞北黄土高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黄土成分,确切地说是黄沙,也有极少一部分红胶泥。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故乡的人们靠的就是这片黄土地。这里的人们对黄土有着一份特别的感情,用“黄土人”来形容故乡的人们真是再形象不过了。他们每天每时每刻都与黄土作伴——在家里,他们居住的窑洞是在黄土坡上凿的,火炕是黄土构造的,灶台是用黄泥涂的,脚地是黄土的,农家小院是黄土的,连院子里的围墙也有用黄土夯的。在外头,种庄稼的土地是黄土成分。在地里干活的时候,脚下踩得是黄土,手里抓是黄土,脸上吹的是黄土,鼻孔里吸的也是黄土。困了就在黄土地里睡,饿了就在黄土地里找东西吃。似乎,他们的命里就是土命。

在故乡人的眼里,黄土是干净的、养人的。小孩子们爱在黄土地里玩耍、打滚、捏泥人。受了皮外伤,就用细细的黄土敷在伤口上,很快便可愈合。流鼻血了,就用细小的黄土块塞住鼻孔,便可止血。过去,农村条件差,故乡的人们上茅厕没有手纸,就用黄土块擦屁股。

这里的人们从头到脚都渗透着黄土的气息,他们是真真正正的黄土儿女。

土地是庄稼人的根。惊蛰一过,日头慢慢地有了温度。庄稼人期盼已久的春雨终于来了,勤劳的黄土儿女,家家户户都已着手修整农具,广积农家肥,开始又一年的辛勤劳作。勤劳的黄土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营务庄稼,收获希望。

春分一过,这片黄土地上就拉开了一年春耕的大幕。犁者如大山一般的汉子,头戴白羊肚手巾,扬鞭吆喝,露出黝黑而又壮实的臂膀,孔武有力。如白杨树一般的婆姨女子踩着碎步,紧跟在后头,下籽、盘粪、上土。如此配合起来,怎一个默契了得。山涧里、沟洼上、田野圪崂里,耕牛遍地走。山沟沟里,圪梁梁上,拦羊的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淳朴而又原汁原味的信天游:

“对畔畔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

那就是咱要命的二妹妹

二妹妹我在圪梁梁上哥哥你在那个沟

看见了那个妹子哥哥你就摆一摆手”

……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

(咱)受苦人盼过上好光景

有朝一日翻了身

我和我的干妹子结个(噢)婚”

……

“青杨柳树长的高,你看上哥哥我哪达好

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就数哥哥好

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里量米不嫌哥哥穷”

……

“兰格莹莹天飘彩云,看见干妹妹实在亲

山挡不住风,雪挡不住春,神仙挡不住人爱人”

……

正是这拦羊的嗓子回牛声,震得地动山摇,响彻黄河两岸。正是这一声声嘶喊,喊出了受苦人的恩爱情仇,道尽了庄稼人的苦乐人生。

春分,天街小雨润如酥。春雨贵如油,几轮求神祈雨之后,终于盼来一场天赐甘霖,农人们卯足了劲赶着耕种,只为赶上这场及时雨,只为赶上这个好节气。一场饱墒雨后,庄稼地里新生的嫩芽犹如新孵化的雏鸡,初破壳,正探出小脑袋饱览这个全新的世界。

夏至,枯树瘦影夏日长。夏日炎炎,锄禾日当午。满山的谷子、糜子、荞麦、绿豆、土豆、玉米和高粱在烈日高温下煎熬,在署土气中挣扎。庄稼们垂头丧气的耷拉着半个脑袋,仿佛生命垂危的病人,气息奄奄。

秋分,自古逢秋悲寂寥。那沟洼上,圪梁上,秋收的婆姨和汉子们挥舞着镰刀,迸发出一种秋风扫落叶般的狠劲。一溜溜庄稼割倒了,起垅了,上场了。年景算不上大丰收,但既然辛苦营务了一年,就要用心拾掇,就要善始善终,不管收成如何。

冬至,北风吹落雪纷纷。选个晴朗的日子,赶上毛驴推磨压碾。谷子脱粒,豆子入仓。把这新收的软糜子(黍子)磨成软米面,蒸上一锅黄格生生的油糕——敬供天地,感谢上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也算是犒劳一下自家,庆祝这一年辛劳的收获——不管殷实富足也好,微薄寒酸也罢。

就这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又一年,故乡的人们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又一辈。

由于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这方土地并不算肥沃。受原始地理环境制约,这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交通闭塞,风沙茫茫,偏僻荒芜。然而,这里的人们却世世代代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

多少时间我都在寻思:是什么让故乡的人们如此痴恋,再苦再累也不愿走出去闯一闯,不为创造一片天地,也图得此生一时畅快、潇洒走一回。现在,我明白了:也许,这份执着的坚守来自人们对这方土地恒久的爱,以及那份不了的情。一个人,对生活的爱,首先应该源于其对自己所生活的这方土地炽热的感情。

正如歌曲《就恋这把热土》所言:

就是这一溜溜沟沟

就是这一道道坎坎

就是这一片片黄土

就是这一撮子秃山

就是这一星星绿

就是这一滴滴泉

就是这一眼眼风沙

就是这一声声嘶喊

攥住我的心,扯着我的肝

记着我的忧虑,壮着我的胆

就恋这一排排窑洞

就恋这一缕缕炊烟

就恋这一把把黄土

……

故乡的窑洞

窑洞是故乡的符号。

过去,人们常说的“见村不见房,见房不见人”就专指黄土高原的窑洞。这里的人们为什么住窑洞?我想,产生这种民居风格主要有这几方面原因:一是黄土高原土质好,便于挖窑洞。二是延续了过去人们掘地穴居的生活方式。三是因为贫穷,盖不起砖瓦房,因此就挖窑洞。挖窑洞靠力气就行,不花钱。

窑洞也许是最简易的民居形式了。选准一块背风向阳的山坡,几个年轻后生扛上几把钢镢、几把铁锹,再有一辆推车,用个半月二十天,一孔窑洞就成型了。当脑畔上冒起缕缕炊烟,窑洞中传来人们的说笑声,小院里响起鸡鸣犬吠声,这就成了陕北人世代生活居住的家——简陋却温暖。

故乡的窑洞多为土窑洞。普通人家会在土窑洞洞口接上石窑檐;部分殷实一点的人家箍起了石窑;也有个别富足的人家砌起了砖窑,并且盖起了门楼。站在远处眺望,这一排排高低错落的土窑洞,仿佛一个大型考古发掘现场。千百年来,一茬又一茬窑洞,以其兴废见证并记录了黄土高原亘古的岁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