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2015-08-03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故乡
“无论我多么的身无分文,一无是处,远方总有一个地方,她会义无反顾的欢迎我,那是我的故土。无论我如何的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心中都有一个声音,她在一如既往的呼唤我,那是我的家乡。无论我远隔天涯海角,无论



“国内市场价,二百块一包,十支装的,也不贵”。老杨的儿子答道。

老杨的脸上顿时飘来一片阴云。老杨狠狠的掐灭了指间的小雪茄。之后,老杨一五一十的跟儿子算了一笔账:

娃呀,一斤五花肉十三块块,这二百块可以买十五斤五花肉;一斤白面两块五,这可以买八十斤高精雪花粉;一斤土豆八毛钱,这可以买一百三十斤土豆……这足够我和你娘吃一个月了。孩子,这一包洋烟烧掉了我和你娘一个月的口粮啊……

……

故乡还有很多个这样的“老杨”,他们的日常食谱里只要有白面、大米和土豆就好,再有点油水和调料就够了,没有肉也行,没有菜也行。这样的生活就是好生活,这样的日子就是好日子、幸福的日子。

这就是节俭的故乡人。

俗话说:成者惜粪如金,败者挥金如土。当然,我知道,不能简单的用成与败来衡量一位朴素的农民。但就是如此节俭的农民,一生辛劳、一生节俭,却未见得手有余钱、仓有余粮。更不用谈何腰缠万贯、金山银山。这到底是一方百姓的遭遇,还是一个社会集体的悲哀。

(三)故乡的农民很普通。

普通人和卓绝群伦的人一样,也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只不过不为人们了解罢了。人,其实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人们宁愿去八卦一个街头小丑的鸡毛蒜皮,也不愿去关注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就像人们的手机里多会保存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的明星靓照,却不肯留一张高堂父母的合影。

故乡的农民的确很普通,普通得似乎没有任何诉求,不论是对土地、对社会、对政府、对环境,还是对他人。比如,在香港,如果雨水淹没了市政交通,市民会向市政部门表达抗议和不满,强烈要求其出面检讨澄清。而在故乡,如果山洪冲毁了窑洞和道路,如果冰雪冻死了牛羊,村民们最多只会抱怨老天不长眼。生活在这样的穷乡僻壤之地,也许人们的生命里已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生活的重压不仅压垮了人们的身体,也摧残了人们的意志。如果说偶尔有一丝抱怨的话,那么就只能抱怨命运了——命运捉弄人。而这抱怨之后,还得向生活低头,向命运屈服——谁让咱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

不过,也许,这份普通之中还折射着另外一种高度——一个人,只有真正经历过生活的风雨和磨难,承受过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才会看穿事物、看淡繁华、看透人生、看破红尘,才能回归人类最原始的本真,做一个真正“普通”的人。

(四)故乡的农民“没文化”

故乡的农民读书少,多数没读过书,没文化,但却很淳朴,很实在。

打个比方,如果在城里,公交车站,一位农民扛着自己的行李上车,大包小包,肩上扛着,背上背着,怀里抱着。这时候,可能会招来不屑、嫌弃甚至鄙夷的目光——唉!农民,没文化的农民。而这些排斥农民的人,可能就是戴着眼镜而又“有文化”的城里人。相反,如果是一位扛着大包小包的城里人走在故乡的小路上,那么,会有故乡的农民伯伯热情地来帮忙,会把你请进门,邀你到炕上坐,亲切的视你为贵宾和上客——唉!这些“没文化”的农民伯伯。

我的母亲就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因为不识字,又与外面的世界接触的少,自然,她不知道目前国家和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什么是AA制、她不知道什么是WTO,以至于什么互联网+。因为不识字,所以没法读书看报、没文化。也许在城里人看来,没文化就是没头脑,没头脑就是傻。但事实往往与这种偏见恰恰相反。由于他们知识不多,所以精神不容易分散,对人间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理解往往更原始、更直接、更纯粹。

只是,故乡的农民不善言谈,从不张扬傲慢,人前人后的姿态永远很低很渺小,但绝对不傻。他们说的少,做的多;他们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文化”。

(五)故乡的农民也有梦想。

故乡的农民也知道山外还有一个山,天外还有一个天,他们也梦想着走出大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走出大山”是山里几代人的梦想。但这种梦想也仅仅是梦想罢了,或者只是一个梦,不敢奢望。贫穷,也许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匮乏,可能还包括思乡、视野以及精神层面。一代又一代山里人,他们不苛求轰轰烈烈、大富大贵,不指望肩挑日月、手挽乾坤。只盼着儿女走出大山,成家立业,家和万事兴;只希望老天有眼,赶个好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六)尾声

故乡的小山村有很多像母亲一样的农民,他们生活的大书里都有一个共同的词汇:劳动——无休止的劳动。不论是坚守在故乡窑洞里的老人,还是出门在外打工婆姨和汉子,他们都在坚持劳动,辛苦的劳动。多少次劝母亲不要再那么辛苦劳动,自给自足就好,可母亲不听。而且,母亲总是在会类比村里的其他老人:你看上村某某老人,老两口都七八十岁了还自己出山劳动,不拖累儿女。自己种庄稼,吃自己种的粮食——舒心、实惠。

……

我一直在想,故乡的农民伯伯如此拼命的劳动,他们图得是什么。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在这方贫瘠的土地上,单靠自身辛苦努力、拼命劳动,即使耗尽心血,流干汗水也不可能改变什么。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在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长期坚持呢?现在,我明白了,作为一个朴素的农民,他们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好吃懒做,没有不劳而获,也没有坐享其成。这些与他们所坚持的人生价值是背道而驰的。闲着,会不自在;享受,会自责。只有劳动最踏实,生活就得劳动。在无休止的劳动中见证做人、做事以及生活的真理,也是在这无休止的劳动中诠释生命的意义。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农民,有时候,努力不一定是为了成功或者成就什么,而是为了作为一个农民的尊严、为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图的只是内心里一份实实在在的宁静和无愧于心。也许,这就是农民的风骨。

或者,这样的劳动中还饱含着另外一种悲情与悲壮。也许,历经苦难的普通百姓早已无心申诉或者呼吁什么。似乎,只有在这无休止的劳动中才可以暂时忘掉心中的愁苦,无论是肉体上的还是情感上的抑或精神上的;只有在这无休止的劳动中才可以体现一个生活在最底层劳动者的价值;也只有劳动才可以证明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存在。

结束语:故乡的记忆

记忆中,故乡的小山村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那个好传播谣言、泼舌弄嘴的村寡妇;那位憨厚老实的老羊馆;那口古井、那棵老树;那些顽皮的孩子和那份掏麻雀、抓蛐蛐的快乐;那些偷地瓜、烧玉米棒子的记忆——那些“做贼”的日子。还有那吃也吃不够的羊杂碎和杀猪菜、那唱也唱不完的信天游……

如今,虽然扎根城市,但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却是我终生难忘的情愫。那片土地、那孔窑洞、那里的父老乡亲——那个回不去的故乡。从西北荒漠到东南沿海,横亘在我们之间的不只有黄河长江,还有无尽的思量。慢慢地,牵挂成了忘不了的乡愁。多少次梦回故乡,多少回想起故乡的窑洞、土炕和泥巴墙。多少个寂静的深夜,灯下枯坐,为工作、为世事而心生烦恼、生怨恨的时候,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幕幕故乡的往事。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那些如酒往事,常常温暖我的心,抚慰我的心。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