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2015-08-03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共有条评论

故乡
“无论我多么的身无分文,一无是处,远方总有一个地方,她会义无反顾的欢迎我,那是我的故土。无论我如何的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心中都有一个声音,她在一如既往的呼唤我,那是我的家乡。无论我远隔天涯海角,无论



其实,窑洞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原始甚至神秘,无非是人类从古至今延续的一种穴居形式而已。故乡的窑洞很简单,简单得让人感觉寒酸。窑洞的门窗多为木质结构,因日子久远、风吹日晒而腐朽、变形、发黑。窗户上糊的麻纸在一年的风雨侵蚀中变得千疮百孔、发暗泛黄,有很多用旧报纸甚至破涤纶布弥补过的痕迹。这样的门面多少显得有些破败、粗糙而单调。也许是为了掩饰这份寒酸,人们往往会在窗户上贴上五颜六色的剪纸窗花。

窑洞的内部设施也很简单:一盘火炕,睡觉休息的地方。炕围多用油漆涂上民间画,有洛阳牡丹图、万象更新图、招财进宝图以及万字边的福禄寿图等。还有一盘灶台,灶台上大锅和小锅一字排开,用来生火做饭。灶台紧挨火炕,二者通过内部的炕洞子联通。灶台内烧火做饭的热量就通过炕洞子传递到火炕上,烟雾则通过窑腿子内部的烟囱排到窑顶外头。这样,吃饭和取暖的问题就同步解决了。

普通人家的脚地上往往都放有两口陶大瓮:一口盛水、一口腌菜。每年秋后,村里家家户户都要腌制大白菜。一口一米高的菜瓮腌制的大白菜是全家人的过冬食品,从秋后一直吃到来年开春。

窑洞中故事还是柴米油盐、爱憎情仇、悲欢离合。不过,有一点您也许不知道:黄土人长期居住的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还有防空防震的作用。据说,抗战年代,毛主席住在延安的窑洞里指挥作战,成功躲避了小日本及后来国民党的四十余次空袭。就连上世纪二十年代最惨烈、破坏最严重的陕甘海原大地震中,窑洞与大山融为一体,尽显其坚固结实,保护窑洞中的主人免遭其害。此外,窑洞减少了紫外线辐射,所以,长期居住在窑洞里的人们可以延年益寿。

故乡山高路远、风沙茫茫、落后贫穷。我想,北方的多数窑洞都集中在这种穷乡僻壤之地。因为贫穷,所以盖不起像样的房屋,因为贫穷,所以走不出大山。在父辈们心里,人生最大最真实的追求只有一个:就是儿女成家立业。这其中的“家”就包括住所,即,窑洞。于是,箍窑就是父辈们一生的大事。我的父亲就印证了这一点。一九九六年秋后不久,禾场刚收拾利索,父亲就请了全村最好的工匠,召集了乡邻和亲友,好烟好酒伺候,动土挖地基、打石头。还请了乡里知名的风水先生用风水罗盘立极定向,开始箍新窑。这一切,只为哥哥和我长大后成家做准备。可那年,哥哥只有十岁,我才八岁。终于,经过两个冬季辛苦而漫长的劳累,一字四孔新石窑箍起来了。

后来,我们兄弟都离家在外头上学,那四孔新窑就从来没有整修过,全家人一直住在老窑里。再后来,我去外地工作,哥哥去城里打工,这四孔新窑任凭风雨侵蚀,无人问津。三年前,父母也离开老家去城里打工了。这样,新窑老屋就都没人照料了。

为了生活,为了梦想,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去城里了。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经商的经商,打工的打工。我是在窑洞里长大的,那里有我童年的故事和成长的记忆。而今,为了工作,离开故乡的窑洞有些年了。慢慢的,那三孔老窑变成了心中永远的乡愁。我的心里很矛盾,正如所言:故乡的窑洞是我的家,但我却无法去爱这个家;即使我爱这个家,但我却不得不离开这个家。

如今,坚守在故乡的只有十几位年迈的老人。故乡的很多老人这辈子没有走出过窑洞。日复一日,他们在窑洞里做着一样的事情,过着重复性的生活。年复一年,他们把朝霞过成了夕阳,把暖春过成了寒冬。他们也知道外边有一个精彩的大世界,但这只停留在想象中或者晒太阳时的拉话中。他们就是不肯出去,也不敢出去——他们怕花钱、怕出去了不自在;他们留不下这孔土窑洞、留不下这方土地、留不下这里的一切。

我的奶奶就是这样,老人家一生去过最远的地方可能就是城里的县医院。而且是走着进去躺着出来的。出来不足一月,老人家就从地上的窑洞去了地下的窑洞。就在奶奶病情最重的时候,却执意要搬回自己原来居住的那孔窑洞——那孔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土窑洞……

我知道,这些坚守在故乡窑洞中的老人终将离去。那些黎明的炊烟、黄昏的羊群以及连接家家户户的小路也将成为永远的记忆。太阳依旧从东方升起,却不再会有窑洞中晨起的妇人开门迎接清晨的第一缕暖阳。就这样,慢慢的,一个个村落、一排排窑洞,一排排曾经温暖而有故事的窑洞将被杂草疯狂覆盖,将被历史的尘埃掩埋。真正原始而古老的窑洞文化也将在这种历史的必然中逐渐衰落、慢慢消失。

故乡的农民

(一)故乡的农民很勤劳

勤劳的人与慵懒的人最直观的对比可能就在于晨起,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农家人对时间的定义不同,他们不会完全跟着“北京时间”走。比如,当窑洞那碗大的窗口微微亮起,不再一片黑咕隆咚,即,天明了,该起床了。而此刻,公鸡的第一遍鸣声还未响起,北京时间还不到五点(夏季)。再比如,地里干活的农民把锄把(bà)朝天垂直地立在地上,如果锄头周围看不到锄把的影子,即,太阳当头照,正午时刻,可以收工回家了。而这时候,可能已近下午两点(夏季)。我对这套属于农民的作息计时器深有体会。

我的母亲是家里起床最早的人,春耕、夏耘、秋收这些及其忙碌的季节里,每天,只要窗口一出现亮光,母亲就起床做饭了——

春天,早起,是为了赶早趁着一场饱墒雨,为了春种的希望;

夏天,早起,是为了避暑,赶早趁凉,好松土、除草、上肥、浇水;

秋天,早起,是因为清晨湿气足,借着这股湿气,一来容易拔起地里的庄稼;二来成熟的庄稼颗粒不容易脱落流失;

冬天,日头短,早起做饭是为了出门赶集的父亲早去早回。

似乎,一年四季,故乡农民生活的课堂里只有一门课——劳动课。这门课,是自修课。课时是一辈子。没有考核,考核自在心里。勤劳的故乡人,勤劳的农民。天道酬勤,可为什么,故乡的劳动人民用一生的辛劳都改变不了受苦的命。

(二)故乡的农民很节俭

也许是受成长环境的影响和生活条件的制约,故乡的人们在吃穿方面不爱讲排场,不比阔气,主张生活向低标准看齐。

就拿最基本的吃饭来说,故乡的人们一日三餐吃得最多的恐怕是馒头、土豆、酸菜和挂面。生活在农村,除了过年过节以外,他们很少会买鲜菜鲜肉、鲜奶鲜蛋。他们不会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故而不追求什么早餐与夜宵、水果与甜点。反正一日三餐,哪怕餐餐土豆熬酸菜,只要吃饱就好。吃饭是为了活着——是的,对故乡的人们来说,吃饭真的只是为了活着。至于什么营养和健康,这个真没有认真考虑过。

去年春节,邻家老杨在城里工作的儿子为老杨带回一包爱尔兰VILLIGER手工小雪茄。过年了,孝敬孝敬老人。老杨平时只抽自己种的旱烟,没有开过洋荤。老杨的儿子恭敬的为老杨点上一支小雪茄,当老杨嘴里吐出第一个饱满的烟圈时,老杨问:“这洋玩意多少钱?”。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