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讲座——七嘴八舌话修辞(含比喻、夸张、对比、反复等)

2023-03-30 加入收藏 阅读 打印 来源:互联网 网友投稿 共有条评论

七嘴八舌话修辞之比喻想了解比喻的知识吗?请走进我们的开心讲堂,听老师讲——老师:比喻就是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七嘴八舌话修辞之比喻

想了解比喻的知识吗?请走进我们的开心讲堂,听老师讲——

老师:比喻就是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所写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用的就是比喻。大家喜欢这样的句子吗?

文文:喜欢。他把野花遍地的情景写得很生动,读到‘像眼睛,像星星’我就能想象出繁花似锦的景象。

齐昊:是呀,‘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一读到这儿我就感觉春天的一切都那么新,充满了生机。(平常就最好抒情的齐昊又“情不自禁”了。)

老师:比喻的构成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

我:本体指的是被比喻的事物,像“春天像小姑娘”中“春天”就是本体,喻体就是用来比喻的事物,“小姑娘”就是喻体,“像”是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比喻词。

(我接过老师的话茬,当起了师傅——其实是昨天刚看的。)

子悦:是不是句子中有‘像’,‘好像’这样的词就是比喻句?

(我没敢回答,可惜看得不细——书到用时方恨少呀。)

文文:当然不是,“你长得像你妈妈”,这这个句子就不是比喻句。

孙小淳:“天不太好,好像要下雨了。”这句也不能算是比喻句。

老师:你们俩说得对,是不是比喻句不能拿有没有“像”来判断,有“像”的不全是比喻。比喻有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明喻,就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如”、“似”、“仿佛”等来联结。如……

齐昊: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文文慢条斯理地读起了《紫藤萝瀑布》。)

文文: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我:老师像妈妈。

老师:大家说得很好。还有一种我们叫它暗喻,就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为”、“变成”等词联结。如老舍先生写道济南 “整个的是块蓝水晶”这句用的就是暗喻。

孙小淳:老师,安琪经常说“哎哟,我脑袋都成糨糊啦”这句是不是暗喻?

(文文这时还不忘调侃我一句。)

我:当然是。我说你那天“成了落汤鸡”也是比喻。呵呵……

老师:比喻还有第三种类型,那就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来叙述,如,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这句话借“厚障壁”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已经形成的隔阂,只出现了喻体,没出现本体。这一点我就不多说了,大家回去再慢慢领会。

回家的路上,我伏在文文耳边小声说:“你知道我平日说你‘是只小蜗牛’是比喻的那一种吗?”

没想到,文文郑重其事地说:“我肯定你用的是暗喻。”

哈哈……

晚上,我打开妈妈的一本泛黄《中学语文知识手册》,又看到了关于比喻的如下内容:

比喻的作用:

用比喻写人、状物,便于描绘出事物的特征,是形象鲜明、生动;用比喻说明道理,可以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比喻还能表达出作者的鲜明态度和感情。

……

一个小小的比喻就如此丰富,以后我还要多多学习呢。

七嘴八舌话修辞之夸张

自从上次老师给我们讲了比喻修辞的知识,我们班掀起了一股学比喻、用比喻的热潮。那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有时候同学之间交流对话,对方往往会问一句:“你用的是比喻的那一种?”叫人啼笑皆非。

但老师表扬了我们这种学习精神,并委托我成立了修辞学知识学习小组,我高兴得手舞足蹈且一蹦三尺高。

我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就充分发挥团体的力量,让小组成员搜集了一些运用夸张的句子,通过幻灯片展示(哈哈!我用上现代化教学手段了):

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③虽然,它仅仅活了几天,但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

④烈日吐火,它们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阴凉处的鱼戏虾游。

⑤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⑥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⑧巴掌大的地方还开宴会?

(展示完毕,我模仿老师的语气抬高声音)

我:这些句子都运用了夸张,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句子概括一下夸张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呢?

张斌:简单。夸张就是——言过其实。

子悦: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言过其实的描写呢?

齐昊:关键词——突出。

文文:运用夸张能更好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比如说上面的第⑤句,“他”实在饿极了。

(看来,子悦是有备而来,大家用掌声掌声表示赞同。)

老师:夸张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客观事物故意做言过其实的描写。它的作用在于鲜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明作者的爱憎情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

刘东:我发现这些言过其实的句子,有些是把事物故意放大,像①②③句。

(再读这些句子,刘东首先发现了问题。)

孙小淳:对,而⑦⑧句却是把事物故意往小里说。

我们根据这一点,对夸张进行了分类:

按照夸张的不同方向,夸张主要分为两种:

1.扩大的夸张。即把客观事物故意往大、多、快、高、长、强、深等方向说。如,①②③⑤⑥句。像第②句中,诗人用飞流“三千尺”从“九天”落下的扩大夸张手法,表现了庐山瀑布的宏伟气势。

2.缩小的夸张。即把客观事物故意往小、少、慢、低、矮、短、弱、浅等方向说。如,⑦⑧句。像第⑦句中,诗人把五岭山、乌蒙山分别视为细浪、泥丸,藐视它的小,突出红军的高大光辉形象。

齐昊:还有有一种夸张叫做超前夸张,就是在时间上,把前后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老师:齐昊同学补充得很好。大家以后说话写文章的时候,不妨学着运用夸张这种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但大家也应该明白:言过其实的夸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不能漫无边际,信口开河。鲁迅先生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毕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多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因此,夸张的妙处在于不是真实,胜似真实。

齐昊:老师,是不是说话写文章用夸张等修辞比不用要好得多呢。

老师:大多数情况下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是很有好处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场合,像写新闻报道、经验总结、调查报告等是不能用夸张的,必须实事求是。

至此,我们的“夸张”讲堂圆满结束,顺便问一句,本文第二段中“我高兴得手舞足蹈且一蹦三尺高”一句是夸张吗?

七嘴八舌话修辞之对比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原创文章,否则均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